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黑龙江省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1 21:47:56  浏览:853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黑龙江省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条例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


黑龙江省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条例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


(1989年9月23日黑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人民代表的权利
第三章 人民代表的义务
第四章 人民代表的活动方式
第五章 人民代表活动的保障
第六章 对人民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保障我省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依法选举产生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力。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代表人民意志,接受人民监督。
第四条 人民代表活动是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的工作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必须加强与人民代表的联系,为人民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服务,接受人民代表的监督。

第二章 人民代表的权利
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享有下列权利:
(一)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二)依法对各项工作报告、决议、决定和地方性法规进行审议和表决。
(三)依法参与选举和罢免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
(四)依法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五)依法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和它所属各工作部门以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六)在审议议案的时候,可以向有关地方国家机关提出询问。
(七)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第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享有下列权利:
(一)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各方面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视察。
(二)向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三)应邀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和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有关会议。
(四)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促进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
(五)参与本单位和居住地重大问题的讨论,发表意见。
第七条 人民代表享有的其它权利:
(一)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三章 人民代表的义务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必须忠于人民的委托,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第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必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并且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必须宣传、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
第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必须与选民和原选举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每年至少走访选民和原选举单位一两次。报告履行代表职责的情况,听取意见。
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必须加强学习,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和议政能力。

第四章 人民代表的活动方式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依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
第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均应建立小组,制定制度,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一)凡有本级人民代表三人以上的地方、部门、单位建立代表小组。不足三人的可以就近参加下级人民代表小组。
(二)代表小组要推选出组长、副组长,并指定小组秘书,协助组长工作。
(三)代表小组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制度和计划。
(四)代表小组活动主要内容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令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反映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安排代表小组的活动,总结交流代表活动经验等。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开展视察。
全面视察: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地区工作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组织代表围绕大会议题进行视察。
专题视察: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专门委员会、地区工作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根据党的中心任务、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议题,组织有关代表进行视察。
持证视察:人民代表持代表视察证随时随地进行视察。
第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要建立联系选民和原选举单位制度,确定联系点或者联系户。通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第十八条 组织人民代表开展活动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代表本人的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第五章 人民代表活动的保障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地区工作委员会以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的组成人员,要以自己的选举单位或选区为重点,带动搞好本行政区代表联系工作。
第二十条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事部门要树立为人民代表服务的思想,加强同本级人民代表的联系。提前把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报告等材料发给人民代表征求意见。转办、催办人民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落实。处理人民代表来信来访。为人民代表提供学习材料。各办
事机构工作人员到下面工作的时候,走访人民代表。
第二十一条 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区工作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受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加强同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上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联系,邀请他们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有关的常务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的会议。协助代表安排、开展视察活动等。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区工作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要通过召开代表小组经验交流会,举办代表学习班等办法,帮助人民代表不断提高议政水平。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通过接待日,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加强与人民代表的直接联系。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尊重人民代表的民主权利,认真承办人民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及时征求人民代表的意见,改进承办工作。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履行代表职务活动中必须有相应的经费、时间等项保障。
(一)人民代表的活动经费,由本级财政列支。具体金额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与本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研究确定。
(二)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民代表离开工作岗位履行代表职务期间的旅差费和工资、奖金、津贴等项福利待遇,由代表所在单位报销和照常发给。农民、街道居民等无固定工资收入的代表,由财政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误工补贴。人民代表所在单位要为代表活动提供会议、食宿、
交通工具等项服务。
(三)人民代表履行职务活动,须有必要的时间。每年省人民代表不少于三十天;市、县、区人民代表不少于二十天;乡镇人民代表不少于十天。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区工作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对人民代表在履行职务活动中,遭到打击、迫害的事件,必须依法追究,严肃处理,切实保护人民代表的合法权益。

第六章 对人民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
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根据实际情况,实行选民评议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的制度。
第二十八条 选民和原选举单位对自己选出的代表,发现有问题不宜继续担任代表职务的,有权依法提出罢免案。
罢免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须由原选区选民十人以上联名,或者由政党、人民团体单独或者联名提出,经原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会议并过半数通过;
罢免由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须由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十人以上联名提出,或者由政党、人民团体单独或者联合提出,经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审议罢免案的时候,被罢免的代表可以出席会议或者书面申诉意见。罢免的决议及代表本人意见报告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辞职。并由上述机关作出相应的决定。
第三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由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补选。
代表在任期内调离或者迁出本行政区域的,其代表资格自行终止,缺额另行补选。
补选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须由原选区选民十人以上联名提出,或者由政党、人民团体单独或者联合提出,经该选区全体选民过半数参加选举并过半数通过;
补选由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须由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联名提出,或者由政党、人民团体单独或者联合提出,经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名,经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
补选出缺代表的时候,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可以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也可以同应选代表名额相等。补选代表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补选代表的决议报告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其代表资格须经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
格审查委员会审查确认。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如有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关法规抵触的时候,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法规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的解释权属于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1989年9月23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海市安全生产信息报送暂行规定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海市安全生产信息报送暂行规定的通知



北政办〔2002〕74号


市辖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总公司):
《北海市安全生产信息报送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二年五月三十日


北海市安全生产信息报送暂行规定

为了使安全生产事故信息报送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信息的传递及时、准确、有序,特制定本规定。
一、全市各有关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值班制度和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统计报表制度,确保安全生产信息渠道畅通。
二、安全生产事故信息报送要按程序办理,除国务院及自治区有关部门有规定的外,县、区和市直各部门不得擅自越级向国务院及自治区有关部门报送安全生产事故信息,以免因信息不准确而误导领导的决策。对一般事故要逐级上报当地政府;对重特大事故,报送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并由市政府办公室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
三、信息报送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在信息报送前,要认真进行核实,确认准确无误后再上报。同时,对重要信息要做到随到随报,不得拖延,更不允许隐瞒不报。国务院和自治区领导对重大信息所作的重要批示,有关部门务必及时反馈市有关领导。
四、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信息工作责任制。坚持谁报送、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信息工作的管理。对不负责任、不认真核实、错报、漏报、不按规定程序报送和不及时反馈领导重要批示,以及隐瞒不报的,要对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发生下列特别重大事故,必须在第一时间、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电话报告市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报市人民政府值班室,4小时内书面报市政府值班室,同时抄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和综合科。并及时续报处理进展情况,直到处理完毕。
(一)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以上)事故。
(二)专机和外国民航客机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
(三)铁路、水运、矿山、水利、电力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及以上,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以上的。
(四)公路和其他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事故(航空、航天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除外)。
(五)一次造成职工和居民100人及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六)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六、发生下列重大事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电话报告市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报市人民政府值班室,8小时内报书面材料并及时续报事故调查处理情况,直到事故调查处理完结。
(一)一次死亡3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企业生产事故。
(二)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
(三)一次死亡5人以上,或一次死伤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或受灾20户以上的重大及重大以上火灾事故。
(四)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重大船舶交通事故。
(五)一次死亡和重伤5人以上的重大铁路路外伤亡事故。
(六)飞机坠毁事故。
(七)一次造成职工和居民30人以上的重大急性中毒事故。
(八)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七、发生下列事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迟不得超过20小时报告市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生产、交通、消防、渔港四个有关委员会,同时报市人民政府值班室和市政府办公室综合科,并及时续报事故调查处理情况。
(一)死亡1人以上或致重伤1人以上的企业生产事故。
(二)一次造成重伤1人,或死亡1人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
(三)一次造成重伤2人,或死亡1人以上的火灾事故。
(四)一次死亡1人以上的船舶交通事故。
(五)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八、市安全生产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及生产、交通、消防、渔港四个委员会办公室必须在接到上述事故报告后按规定及时逐级上报。市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接到重大事故信息报告后,必须及时将情况报告市政府领导和市政府办公室,并向市经贸委、监察局、公安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及行业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通报。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同时报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
九、事故信息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事故发生单位、时间、地点、伤亡情况、初步分析的事故原因、组织抢救情况等。
十、安全生产事故信息报告电话为:市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5151、2020629-3284,市人民政府值班室2020692、2020629-3276,传真:2021407;自治区安委办电话:0771-5847060,
5624612。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过去下发的《北海市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与本《规定》有不符之处,以本《规定》为准。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生产经营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行政责任追究规定》的通知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生产经营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行政责任追究规定》的通知

通政发〔2009〕6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通市生产经营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行政责任追究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八月三日

南通市生产经营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行政责任追究规定

  第一条 为了建立全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工作的监督管理,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管的行政责任追究,适用本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追究,执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等规定。

  第三条 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工作坚持政府领导、单位负责、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工作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工作全面负责。

  第五条 县(市)、区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工作的领导、监督和协调,及时解决排查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 县(市)、区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公安、交通、建设、消防等其他对安全生产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管理权限,依法对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举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认真核查,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向举报人反馈。

  第八条 县(市)、区政府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定期对辖区内重大隐患排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二)制定本辖区重大事故隐患年度整改计划并组织实施,按季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协调、解决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中的重大问题;

  (三)增加安全生产投入,全面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经费,并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配备必要的安全监管人员和装备;

  (四)制定并落实本辖区重大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事故隐患定期排查分析、重大事故隐患申报、重大事故隐患专家评估等制度,按季组织检查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工作;

  (二)协调、配合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做好相关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工作,负责统一、完善相关部门之间事故隐患处置移交和统计等格式文书;

  (三)按照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对超出管辖范围的重大事故隐患,立即向有管辖权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情况紧急的,可立即采取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等措施,并同时报告;

  (四)按季对本辖区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向社会公布。有关统计分析情况同时抄报本级政府和上级主管机关;未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的,实行“零报告”制度;

  (五)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及时受理、处理有关重大事故隐患的举报。受理的举报事项经调查核实后,形成书面材料;需要落实整改措施的,报经有关负责人签字并督促落实;

  (六)协助监察机关做好相关行政责任追究工作;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制度,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对本行业(领域)重点单位、重要设施和场所进行排查,发现本行业(领域)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应当下达整改指令书,并建立信息管理台帐;必要时,报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行挂牌督办;

  (二)加强对涉及安全生产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每半年组织一次对涉及安全生产审批事项的监督检查,发现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依法及时撤销原批准;对未依法取得批准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单位擅自从事涉及安全生产有关活动的,应当立即予以取缔,并依法予以处理;

  (三)按季对本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统计汇总情况加盖本部门印章后报同级安全产生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四)依法受理、处理有关事故隐患的举报;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受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委托,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制度,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或者参与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对本辖区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设施和场所的排查,并建立相应的台帐信息;

  (二)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由主要负责人或者其委托的分管负责人召集的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重点研究、分析本辖区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工作的情况;

  (三)对本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进行分类、登记、造册,每季度更新一次;按季对本辖区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统计汇总情况加盖本单位印章后报同级安全产生监督部门备案;

  (四)发现本辖区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向上级政府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五)其他委托实施的事项。

  第十二条 村(居)民委员会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本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发现本辖区有事故隐患和违反安全生产行为的,应当及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在节假日以及重大活动期间,根据上级要求,切实加强巡查,及时发现、报告事故隐患;

  (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三条 各级监察机关会同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行政监察法》规定,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职责实施监察,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四条 同一年度内,在村(居)民委员会辖区内发现一处按本规定应实施挂牌督办重大事故隐患的,对该村(居)民委员会及相关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在年度考核中给予扣分;情节严重的,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同一年度内,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发现两处按本规定应实施挂牌督办重大事故隐患的,对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相关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在年度考核中给予扣分;情节严重的,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同一年度内,在县(市)、区政府辖区内发现三处按本规定应实施挂牌督办重大事故隐患的,对该县(市)、区政府及相关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在年度考核中给予扣分;情节严重的,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同一年度内,在市主管部门(单位)系统内发现两处按本规定应实施挂牌督办重大事故隐患的,对该主管部门(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在年度考核中给予扣分;情节严重的,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第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政府、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规定建立事故隐患排查制度或者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排查统计汇总情况的;

  (二)未按规定对本辖区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设施和场所进行排查的;

  (三)有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情形之一,未限期整改或者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的;

  (四)对重大事故隐患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的;

  (五)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举报、投诉未及时处理、答复的;

  (六)其他未履行本规定规定职责的。

  违反上述规定,导致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依法从重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责任的追究,按照《南通市重特大事故隐患整改责任追究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在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技术和管理上的安全缺陷等,具体分为一、二、三级。

  一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或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后果特别严重,需全部停产停业整治,且整改难度很大的事故隐患。一级重大事故隐患由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挂牌督办。

  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且整改难度很大,需全部停产停业,经过一段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二级重大事故隐患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挂牌督办。

  三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6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且整改难度较大,需局部停产停业,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三级重大事故隐患由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挂牌督办。

  本条一、二、三款所指“以上”均包含本数,“以下”不包含本数。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